圆学之父施少伟 (儿童图书故事)

大家好,我叫阿伟,圆学创作者,成长于澳门这个中西华洋文化交汇之地,人们都说“澳葡传奇多”,本人可以说自幼便是听著这些“传奇故事”长大的,不仅是听,有时更彷如亲历其境!然而,不同故事之间尽管其情节往往大异奇趣,却大都有一个文艺化的永恆“主旋律”—— 和而不同 !    

在我十四岁之前,澳门属于葡国殖民地,可能当时年纪尚幼,“澳葡”在我心目中除了大街上偶尔碰到的“洋面孔”和同辈之间口传耳闻的一些“洋故事”之外,似乎就再也没有什麽别的了!噫,且慢,我幼时在澳唸的第一所学校可是名曰“巴坡沙中葡小学”呢!

后来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学习英语,所以在我完成二年级时便替我办转学手续,转到一间我表兄弟正在唸书的小学裡去,也是为了有个照应,由于没有英文基础,校方便让重读二年级了!这都是1992年的事,那是多麽美好的时光,一切都是如梦似幻,周星驰的电影,张学友的歌,我当初的颜值,一切美妙的色彩似乎都随著我的离校而渐渐消退… 这又是后话了…   

还记得当天老师宣佈我转校消息那一刹那,课室里照例都是一片沉默,我的脑海里也是一片空白,又或者说思绪混乱之中夹带著丝丝不捨,母校内外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当然还有老师与同学,当然当然,还有她……

其实,当初的分别虽说意料之外,而却又是“情理之中”!该怎麽说呢?我自小在内心深处就藏著股疏离感,看似热爱著一切,却又不期然的总爱与凡事都保持著一段特定的距离,不错,是“凡事”!还记得大概在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回老师分发礼物,是一条条精美可爱的毛巾,洗面用的,刚好二十四条,对应班上二十四个学生,我就是第二十四号,最尾后的一个,我时常想,一天也刚巧二十四小时,真叫一个巧!可是,更“巧”的事还在后头分发毛巾的时候上演呢!当时的毛巾是怎样分配的呢?老师是顺著学号叫的,然后每人就依著自己学号上前去领取,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 

最后轮到我去领取了,前面二十三条都是精美可爱的“公仔”图案,到我手上最后的一条竟然是一球球平平无奇的“波波”,老师还特意向我表示歉意,要知道一年班的小孩子当然喜欢“公仔”!为此,她还特意向其他同学询问:“有人喜欢波波的吗?如果有的,可以自己去与少伟交换啊!”当然没有人举手,我暗自嘀咕:“即使有人不介意跟我交换,在这样的场合,她也是不会举手的,因为这样做会好难为情!”最后,我哭了,我知道我哭的原因不是因为“波波”,而是因为那种“让人遗弃的感觉”和不甘心!是的,人大概都是矛盾的,我明明想要“疏离感”,可在让人“遗弃”的时候又特别的悲伤和不甘心!我恨死“波波”了,可是,当挂在家裡浴室用上几天之后,我似乎开始“释怀”,心情似乎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是的,后来我在想,这可能是我与圆开始“结缘”的第一步,至少在我意识上是如此认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由提供消息或稿件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